新农村需要新乡贤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15日 08:24:00
我们能不能走出一条中国的道路,让农村向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行,又不导致衰落呢?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实践来看,我认为还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思考其价值与意义,从整个中国乡村重建的视角上统筹规划。
脱贫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更是乡村重建的关键契机。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是一个大趋势。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疏离后,乡村的荒废与衰败比较普遍。
我们能不能走出一条中国的道路,让农村向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行,又不导致衰落呢?当年轻人不断向城市集聚,乡村“空心化”似乎成为普遍规律时,我们能不能破解这一许多国家都难以摆脱的“魔咒”呢?在未来四五年的脱贫攻坚冲刺中,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重新规划我们的乡村,使乡村不仅获得新的发展,更获得新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既要城市化、又要有一种“逆城市化”的思维?
我们应该努力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乡村充满活力,而不仅仅只是聚集着老年人。人是可以流动的,乡里的年轻人可以出去,但外面的年轻人也可以进来。在湖南怀化调研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把脱贫攻坚与中国乡村重建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大课题。
新农村需要新乡贤。优秀人才不下乡,再多的扶贫资金也没有意义。人的问题,才是整个脱贫攻坚中最关键的问题。脱贫攻坚固然要关注钱、关注物、关注脱贫的精准和具体指标,但我们应该清晰地知道,如果没有人,没有人才,再多的钱砸下去都是白砸。即使今天脱贫了,明天还可能返贫;即使今天繁盛了,明天还可能再衰落。
因此,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如何让这些人才留在乡村,怎么制定出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的好政策,需要认真研究。在湖南怀化、湘西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但凡建设得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人才——或是本地的人回来了,或是外面的人引入了,他们在这里成为新乡贤,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尊严,也给这些地方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
现在我们进行精准扶贫,“精准”毫无疑问需有标准,但这个标准是相对的,贫困人群是在不断变化的,先期脱贫的人,也可能会因其他原因致贫返贫。比如,在农村,因病返贫的就超过了40%。因此,无论是贫困人群的识别还是具体的帮扶工作,都应该对其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有足够认识。还要对那些处于临界点的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给予特别关心和扶助。这也是乡村建设中不能忽视的地方。
贫困和疾病一样,也有“贫来如山倒,贫去如抽丝”的现象。脱贫攻坚要有战略思维,要有长远考量。我们相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消除贫困的一个壮举,更期待这场脱贫攻坚战,造就乡村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凤凰涅槃。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标签: 脱贫;乡村;攻坚;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