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 不宜太高调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谭浩俊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7月04日 20:23:00
高调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前提是,并购必须成功,至少不能中途退出。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宣传效应,反而会让企业的市场形象大受损失,市场的信用度和公信力大受影响。
高调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前提是,并购必须成功,至少不能中途退出。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宣传效应,反而会让企业的市场形象大受损失,市场的信用度和公信力大受影响。
据报道,中国对境外资产创纪录的需求,在今年上半年支撑了多起跨境并购交易。然而,在多个集团最近在关键节点退出竞购谈判之后,人们对中国企业进一步推动并购交易活动的信心已经减弱。
其中,两起放弃并购的交易最为引人注目。一是今年3月安邦保险对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140亿美元的竞购;二是最近中联重科放弃对美国起重机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34亿美元的竞购。
两起竞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想通过“抬价”从国外企业手中横刀夺爱。前者是想从已经谈得差不多的万豪国际集团手中将喜达屋“抢”过来,后者则是试图从基本谈妥的芬兰科尼集团(Konecranes)手中横插一杠。如果收购的信心坚定,不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倒也无所谓。市场并购,玩的就是心跳。但是,半途而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缺乏诚心的感觉了。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部分企业在海外并购问题上,显得有点过于高调和张扬。并购是一门艺术,国际上著名的投资机构以及最成功的并购案例,都是非常低调、内敛的。真正的“高调”都是在并购成功后的对外宣布上。尤其是涉及“夺人所爱”的并购,更会把工作做得极其隐秘、极其低调,在没有正式对外宣布前,外界几乎不可能知道有一桩并购交易即将发生。
然而,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人未到声先到或者声到人未到的现象。特别是外企在并购时高度保密的“横刀夺爱”项目,更表现得极其高调,如安邦竞价喜达屋项目,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结果,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才刚刚开始,很多方面都还缺乏经验。如果过于高调、张扬,确实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并购。更重要的,一旦高调并购的项目成功率低,就会造成外界对中国企业并购诚意与能力的怀疑,会对中国企业参与并购失去信心,甚至不愿被中国企业并购。如今年2月总部驻美国的飞兆半导体就拒绝了来自华润微电子和华创投资的2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选择了开价更低的一家美国集团。因为,他们认为无法确认中国企业能否最终完成并购交易。
并购并不是一谈就能成功的行为。既然是并购,就存在着利益博弈,就需要反复谈判。那么,对有意谈判的企业来说,就需要低调一些,而不是谈判尚未成功,就高调地放出各种口风。一方面,会无形中给被并购方抬高并购价格提供筹码,让对方在与收购方的谈判中居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并购不成功,尤其是中途退出,会给企业的市场形象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安邦和中联的中途退出,毫无疑问会给这两家企业今后的国际并购工作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很多企业可能不会再与这两家企业商谈并购工作。更重要的,他们的中途退出行为,已经为其他中企的海外并购带来了伤害。
由于一些中企在海外并购问题上的过于高调和随心所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国家政府监管机构的重视,引发了他们对中资企业收购诚意和成功率的担忧。因此,在审批中资企业并购的项目时,会更加谨慎、更加严厉,从而影响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工作。相关国家原本就对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各种防备心理,就试图阻止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如果我们再不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再频繁地高调介入并购又高调中途退出,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损害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就会无形中增加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难度。
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所在国的国情、历史、文化、法律、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情况,还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行为,掌握好并购的尺度,尽可能地低调、谨慎。尤其是涉及重大并购、重点并购项目以及横刀夺爱项目时,更要低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切不要再出现声到人未到的现象。
高调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前提是,并购必须成功,至少不能中途退出。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宣传效应,反而会让企业的市场形象大受损失,市场的信用度和公信力大受影响。
标签: 并购;中国企业;高调;海外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