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浙江百村故事⑳丨马岙海盐衣食源——舟山定海马岙村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朱强    责任编辑 吴晔
2017年04月11日 14:21:19

更多

柳永诗中叙述了当时海盐生产的过程:春夏潮退后,盐民将经过海水浸渍的泥土铲刮起来;引海水浇灌咸土使盐分溶于水中分馏成卤;再将盐卤“投入巨灶”“晨烧暮烁”,最后制成盐。这首诗对我们了解北宋时期马岙盐民的制盐技术,有着极大的帮助。

  马岙村隶属于舟山市定海区马岙镇,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1700余人,以林姓为主,于800年前从福建莆田迁入,至今已传39代,世代以制盐为业。

  马岙村最初是用陶罐、缸等粗糙瓷器灌上海水来晒盐,出盐率很低,产量不高。后来,村民们开始用海泥晒盐。传说从前有一个村民,看见两只美丽的凤凰落在一片沙滩上,就以为那里一定有什么宝贝,于是他去寻宝,却只看见雪白的一片混杂在沙泥里。他想这是凤凰呆过的地方,这些沙泥一定是宝贝了。于是他装了一袋白色的沙泥,回去放了一点在菜里,味道很好。这就是马岙“海盐”的来历。

QQ图片20170411082723.png

马岙全景


  北宋宝元二年(1039),著名词人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期间,曾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的描述: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暴盐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

卤浓咸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方得波涛变成雪。


  柳永诗中叙述了当时海盐生产的过程:春夏潮退后,盐民将经过海水浸渍的泥土铲刮起来;引海水浇灌咸土使盐分溶于水中分馏成卤;再将盐卤“投入巨灶”“晨烧暮烁”,最后制成盐。这首诗对我们了解北宋时期马岙盐民的制盐技术,有着极大的帮助。

QQ图片20170411082736.png

马岙良港三江口,

因黄大洋、灰鳖洋、岱衢洋汇集于此,故称三江口


  海盐制作技术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了进步,开始推行板晒。第一步,将潮水引入浸湿盐田;第二步,刮泥晒泥,刮取咸泥,一天晒干;第三步,是做溜淋卤。将咸泥装入“溜”中,下垫稻草,“溜”高1~2米,深0.6米,圆形中空,碗状,“溜”底中心略低,埋一竹管连接外面盛卤井(缸),然后灌海水融化盐分,从“溜”底渗出流入卤井(缸),即成卤可晒盐;最后一步是验卤储卤。以上步骤完成后开始结晶,一般头缸卤每百斤可制盐20斤。

  技术提高了,然而生产盐的过程依旧辛苦。“刮泥淋卤苦连天,百担烂泥换担盐。”盐民一般都有肩、背、眼、膀、腿、脚“七痛”之苦,马岙民间遂有“十个盐民九个驼”之谚。


QQ图片20170411082749.png

村民从事晒盐劳动


标签: 百村故事;舟山定海马岙村;文化村落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4/W0201704113075113416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