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美”浙江:走在前列的新标杆|学习有理▪讲习所
来源: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郑燕伟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6月08日 10:57:36
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简称“两美”)的战略部署,深化和提升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简称“两富”)的历史使命,为加快推进新常态下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美丽中国建设的潮头,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绿色是人类共同的需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目前,生态环境质量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两美”浙江建设表明,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关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关系社会稳定、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指出: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底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经济新常态下,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指出:“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小康”的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有“小康”的生活环境。腰缠万贯、污水横流不是全面小康,产业高大上,环境脏乱差也不是全面小康。浙江不把污泥浊水、不把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为此,浙江愿为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经济增速,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发展是一场定力与创新的竞赛。强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定力,完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释放“生态红利”,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行之有效的做法要一以贯之。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涉及面广。环境问题是粗放发展积累的恶果,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发展来解决。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发展也不是盲目蛮干,不能走老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浙江在新旧动力转换、转型升级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继提出“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战略目标,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久久为功,勇立美国中国建设潮头。在坚持不懈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四轮“811”专项行动、循环经济“991”计划等重大战略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找准生态和经济转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平衡点,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生态兴则文明兴。
“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类认识上的偏差与滞后。绿色发展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学习中提升境界,逐步从“倒逼”走向主动,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持续内在动力。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两美”建设贯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成为推进浙江转型升级的发动机,不仅改变了浙江的生态环境,还推动产业结构、治理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状态的全面变革,进一步创新了浙江发展模式。
“两美”浙江实践表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相辅相成,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绿色发展为了人民,绿色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绿色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上下联动推进生态文明的新合力,才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越走越宽广。
标签: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绿水青山;浙江;金山银山;习近平;小康社会;发展;生态;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