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深评|走在新时代前列的浙江选择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12月28日 07:35:46

更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浙江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抓住了改革开放重大机遇。在“两个高水平”的新征程中,浙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秉持浙江精神,抢抓现代化机遇,勇立新征程潮头,走在新时代前列。

1.jpg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曾就浙江提出要“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殷切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浙江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抓住了改革开放重大机遇。在“两个高水平”的新征程中,浙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秉持浙江精神,抢抓现代化机遇,勇立新征程潮头,走在新时代前列。

  走在前列要确立全球视野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浙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省份,一直走在全国开放前列,具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在“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开放的大格局中,浙江未来全面开放,必须要有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意识、现代化目标。

  发展上盯住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谋划新时代浙江发展的全球化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16年浙江人均GDP为12519美元,数量指标已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经济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对浙江而言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新时代征程中,浙江实现现代化新一轮腾飞,要在全球化竞争格局当中谋划未来,在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对照中定位高端,在国际全产业链构建中占领高地,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开放上瞄准全球市场资源,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源基本上依靠省外国外供给,大部分产品销往省外国外。习近平同志曾勉励浙商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浙江不仅在国内有600多万浙商大军,在国外也有200多万浙商群体。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浙江不仅要要求浙商“回归浙江、建设浙江”,更要鼓励浙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第四届世界浙商大会再次号召浙商要“聚力拥抱新时代、开放创新立潮头”。要充分发挥浙商群体在浙江、中国和全球三级链条中的独特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浙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大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浙江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转型上紧扣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创新为新动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多年来,浙江一直致力于经济转型升级,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改变过去长期追求数量规模的发展方式,把发展目标转变到提高经济质量上,把发展动力转换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加速人才培训,加快体制创新。不可否认,与发达省份乃至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在科技专利发明量、高端人才拥有量、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要适应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时代要求,浙江理应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上实现率先突破,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跨越关口上砥砺先行。充分发挥浙江信息经济在全国的领先优势,打造以信息经济为先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并占领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

  走在前列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形成了民营经济活跃、市场机制灵活、政府管控适度的体制机制优势。然而在全国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大潮中,浙江民营企业优势逐步减弱,体制改革优势有所弱化,长板优势没有巩固,短板劣势也没补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浙江要高水平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通过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上的比较优势,加快改革创新,营造优良环境,激发持久的内生活力。

  以增强民营企业活力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蓬勃生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民营企业作为浙江经济最基础、最广泛、最富特色的力量,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的服务支持,促进有效投资和要素保障落实到位。以创新财税政策为切入点,实施“减、奖、扶”的政策,为民营企业“松绑减负”。进一步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自主经营权和名誉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大众创业,降低创业门槛,激活壮大创新创业主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让浙江社会充满活力,让浙江创造源泉竞相迸发。

  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重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浙江在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也为全国各地关注和借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深化改革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实现重大突破。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制定负面清单,推动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各行业同等同权同价。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作为浙江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和拓展中。要以此为突破口,顺应新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信息化水平,打造有现代理念、现代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善治”政府,更好地服务和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走在前列要打造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浙江要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把“美丽浙江”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打造样板。洁净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洁净的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前列,但是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任务依然艰巨。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各项规划中,系统研究美丽中国“浙江样板”指标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规划,统筹做好治山理水文章。坚持保护优先、源头控制、综合治理,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严格土地开发利用准入条件,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给生态环境留下休养生息空间。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等绿色生态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净食”行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美好生活水平,让青山、碧水、蓝天、美食成为“美丽浙江”的亮丽名片,成为“美丽中国”的样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在发展绿色经济上打造样板。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就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过去浙江以环境整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未来浙江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通过绿色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在创新生态机制上打造样板。多年来,浙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了“五水共治”、源头管制、生态补偿、低碳交易等系列改革举措,逐步建立起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巩固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学考核的导向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依法治理的监管作用,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行为,用制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全省“生态云”大数据平台,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机制、环境监测统计和评估体系,切实保障好、巩固好、提升好浙江的生态优势。

  走在前列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近年来,浙江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但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未来的工作中,要紧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始终坚持和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注重研究并及时发现需求层次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顺民意、解民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围绕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优美环境、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制定工作目标,真正干到点子上,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使民生保障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然而,近年来,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引起了各界关注。2010-2016年,浙江GDP年均增速为8.6%,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则为7.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因此,要履行好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建立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浙江高水平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职责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近年来,浙江实现了26个欠发达县摘帽,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这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优良社会服务保障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城乡并重、区域协同,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切实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住房保障、优抚安置等制度,让改革发展成果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

  走在前列要打造一支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近年来,浙江始终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根本大计,围绕事业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但是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担当、脱离群众、本领恐慌等问题。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保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培养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干部,鼓励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党员干部勇于开拓、敢于担当,首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挺起精神脊梁,忠诚事业为上、为人公道正派。勇于开拓、敢于担当,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能力。近年来,机关干部大多通过社会招考补充,普遍缺乏基层实践经验和处置复杂事件能力,因此一遇到事情,不是从文件本本中找依据,就是在规章制度中寻办法,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本领恐慌的根源就是缺乏实践的历练,因此,对干部的培养,不仅要针对性地开展经济管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专业培训,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上挂、下派等培养制度。根据全省“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工程建设,选派干部到工作一线进行历练,让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干事中增添本领。

  使用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干部,建立干事创业的容错机制。在工作一线敢闯敢试、敢作敢为的党员干部,难免会出现失误或差错。一些干部在事后问责和终身追责面前,就显得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不愿作为,不敢担当。因此,现在群众反映“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而事并不好办”。一些干部不是不想办事,而是不敢担责办事。因此,要让更多的干部勇于开拓敢于担当,一方面,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增强为民的服务情怀,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关于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若干意见》,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责,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更多干净干事、不谋私利的好干部脱颖而出,激发各级干部勇担当、谋实干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建设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落实鼓励改革创新的用人制度。干部是否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根本还是看用人的体制机制,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要认真落实好浙江省委《关于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精神,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是否忠诚干净担当、能否开创工作新局,作为评价和检验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大力选拔求真务实、敢闯敢试、担当有为的改革“弄潮儿”。把为官是否担当作为纳入干部的绩效考核,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从体制机制上让忠诚干净、事业为上、公道正派、踏实做人、勤奋干事的干部委以重任。畅通为官敢为者上、不为者下的渠道,在全省形成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高潮。

标签: 浙江;全球;战略;干部;体制机制;新时代;视野;发展;改革开放;经济体系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12/W0201712282716354955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