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文史专论丨从“刘基文化”看民俗认同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举文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1月15日 07:41:23

更多

只要是符合核心信仰和价值观的民俗传统,就可以成为地域认同的根基和核心认同符号而得到传播,并在不同时代能整合新的文化因素,凝聚新的认同,最终得到全新发展。

6e99e9befdba1f28095699990c1e7dba.jpg

  “刘基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而不只是具有实用性,由此而成为地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核心认同符号。从“刘基文化”的主要内涵,可以看出其具体表象和内在本质的逻辑关系。

  “诚意伯”与忠义观

  刘基临终前被封为诚意伯,后来又被追封谥号文成,都说明了官方对儒家伦理价值的宣扬和民间对这些价值观的遵从。这些德行是儒家“大一统”价值观的前提,而“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之一。也正是基于这些伦理价值观,刘基得到正史的肯定,几百年来被视为忠臣良相。对此,可以从端午节对屈原和伍子胥等人忠诚的歌颂,以及其他类似的传统活动中,看到中国文化历史中将抽象的信仰与伦理,通过真实的英雄来宣扬,从而达到规范社会伦理的目的。

  “三不朽”与价值观

  将刘基视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这不仅延续了《左传》中的传统观点,也强化了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在规范社会伦理的同时,通过史实和传说构建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模范,树立做人的榜样。这一思想是中国“士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基础。刘基12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进士,随后开始仕途,生逢乱世而独善其身,遇明主出山助其鼎定乾坤。他所经历和印证的正是儒家价值观。这样入世的人生经历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例如,在官方文本和民间传说中,刘基不仅以儒家文化从政,也展示出人格魅力、爱民情怀及高尚的文人品德。这些都有助于对他的“神化”,将真实的刘基与传说中的刘基融合成构建“刘基文化”的认同符号。

  “太公祭”与伦理观

  “太公祭”整合了地方传统和国家传统,以及正统礼仪和流行文化,综合了祭祖、祭天和祭地,以及岁时节庆仪式。不仅具有一般的仪式功能,也具有为家族兴旺、生意兴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全民祈福的作用。

  以祭祖为核心内容的“太公祭”是一种祖先崇拜的实践行为,其中突出的“家”观念又是儒家伦理观的核心载体。此外,“太公祭”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认同和地域认同。

  在中国的“家”观念中,这个“家”既是社会存在,也是象征体,是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基础。这个基础在本质上不基于血缘,因为亲属关系是基于姻亲得以维持,姻亲是血亲的延续。而血亲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而是伦理意义上的。这正是民俗认同的前提。祭祖仪式起到了整合和维系民俗认同的作用。同理,国家也是一个认同的象征体,不基于血缘,而基于民心。从这一层面来看,“太公祭”的实践不仅维系着宗族认同和地域认同,也凝聚了国家认同。

  风水文化与人生观

  从历史来看,风水观是从自然宇宙观中发展出来的,后来被注入儒家伦理观和其他诸子百家的宗教观和神秘论。

  构成“刘基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有关他的风水实践传说。之所以风水成为“刘基文化”中最为百姓所接受的部分,是因为它所体现的是趋吉避凶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通过风水实践来达到趋吉避凶,方法或许是非科学的,不过却反映了积极的人生观,而不是被动的宿命论。另一方面,这也是刘基由“人”向“神”转化的重要原因,使其形象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

  创造英雄与民俗认同

  通过民间故事和传说,英雄被创造出来,成为生活的楷模。换言之,民间叙事不但具有娱乐功能,还有社会伦理教化、规范化等功用。数百个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正是发挥了这些功用。同时,这些传说也成为地域认同的符号,以及跨地域多元一体文化的纽带。由于刘伯温传说和“太公祭”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典型意义,因此,它们也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认同符号的一部分。

  由此衍生出的相关概念,如刘伯温传说、刘伯温民俗圈、“太公祭”,以及刘伯温文化圈等,这些都体现了“刘基文化”的文本与口传、官方与地方等的传统互动,也构成了中国本土传统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即基于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的地方性“变体”。

  借着“太公祭”和刘伯温传说两项地方传统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契机,“刘基文化”完成了从地方到国家、从官方到民间、从文本到口头、从地域到跨地域的转型。这个转型进一步证明,只要是符合核心信仰和价值观的民俗传统,就可以成为地域认同的根基和核心认同符号而得到传播,并在不同时代能整合新的文化因素,凝聚新的认同,最终得到全新发展。

  【作者为美国崴涞大学教授】

标签: 忠义;诚意伯;公祭;价值观;风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说;信仰;伦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