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海宁双双限购:我们离住得起房还有多远?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4月18日 19:17:58
只要坚守住“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底线,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所有的人都住得起房,让所有人生活无后顾之忧,又何谈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呢?
又一波限购消息来袭:连日来,平湖、海宁双双限购,在当地市区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自此,嘉兴已有三个县正式房产限购了。
而就在不久前,省政府正式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接轨上海示范区,相信很多明眼人都从中看到了“商机”。但就像中央设立雄安新区后,一大批人带着现金、支票、银行卡等,从四面八方直奔当地买房一样,一系列打击炒房炒地政策也紧急出台。所不同的是,平湖、海宁限购政策的出台时间更短、速度更快,让各路炒房客、购房团只能干瞪眼、瞎着急。
不得不说,这是当地政府对形势准确预判的有效应对,也是对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的切实贯彻,更是将百姓放在心上,办好民生实事的有力实践。但在市场汹涌澎湃的无序竞争中,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还要看这一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到位、执行到底。
跳出嘉兴,我们会发现,目前全国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化周期仍在12个月以上,甚至有一些城市去化周期在30个月以上。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也就是说,类似平湖、海宁,因政策倾斜引发购房热潮的城市,仍是少数,各地去库存压力并未真正得到缓解。
人们担心,政策是否会“朝令夕改”?去库存是否会“越去越多”?房价是否会“越限越涨”?
细究这些隐忧,其实都建立在要拥有房子的基础上。千百年来,“有房才有家”的理念,在很多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好像一生中如果没有拥有一套房子,人就与幸福快乐无缘了。这种不安全感,归根到底来源于农耕社会,人们对土地的高度依赖。但如今我们已经步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急速加快,土地与人的“情缘”也早已今非昔比。
不过,工业文明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当代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的不足。在急速变化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保障的不足,让人们不由得担心一旦出错,就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房子相对稳定的保值性,让其再次成为了人们心中安全感的寄托。此外,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实体经济萎靡不振、股市动荡不安等也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取向。
当市场上的热钱,一股脑涌入房市,就可能引发蝴蝶振翅效应。去年,全国房产销售首破10万亿大关,达到11.74万亿,占全国GDP总额的15%,就是一大佐证。当下一系列限购限贷政策的升级、新限购限贷政策的出台,及做好针对随机“炒房热”的应急预案,就成了听取民声、解答民情、回应民意的必要选择。
但治标不能治本,住房刚需始终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也并未真正解决。如何破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通过限购限贷政策打压炒房热,抑制房价不合理的上涨,让百姓买得起房。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增加保障房、公租房等的有效供给,让百姓住得起房。
相比渴望买得起房的人,渴望住得起房的人其实应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1126万户家庭住进了公租房,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今年,我国还将加快公租房竣工和分配入住,年内完成公租房新增分配200万套。来自最底层人民的温暖,更能穿透重重迷雾,照亮整个社会。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房地产市场,我们还存在一个误区:所有人都买得起房,房市才是健康的。但纵观世界各国,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是能真正全部买得起房的。收入差异客观存在,市场调整瞬息万变,房价波动也很难波澜不惊。但只要坚守住“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底线,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所有的人都住得起房,让所有人生活无后顾之忧,又何谈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呢?
也许有一天,“买”和“住”将会变成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我们期盼着这一天,能快些到来。
标签: 公租房;炒房;海宁;平湖;三四线城市;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