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弄潮号丨大学该是个怎样的小社会?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李攀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18日 22:42:59

更多

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战乱岁月中的办学故事,即使炮灰纷飞,一代鸿儒仍坚持为学生们谈论着文学和哲理。先别着急,一篇报道就可能把你回现实中:村里最高学历的29岁小伙,好不容易要读到博士最后却选择自杀。

zjrb2018010500005v01b002.jpg

  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战乱岁月中的办学故事,即使炮灰纷飞,一代鸿儒仍坚持为学生们谈论着文学和哲理。不知看完后,你是否会向往那样纯粹而美好的学术氛围?先别着急, 一篇报道就可能把你回现实中:村里最高学历的29岁小伙,好不容易要读到博士最后却选择自杀。

  消息一出就刺激到了大众敏感的神经。本来阶层上升已不易,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的博士竟然自杀,令人心痛、震惊。此外,博士可能是因为受不了导师的“压榨”而轻生的,这一推测也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到底是导师滥用权力,还是博士本人内心软弱?

  出生寒门和自杀应该说是没有因果关系,说受导师“压榨”致死目前也没有证据,但舆论的激烈反响,反映出一个大家心里很清楚的社会现象——如今的大学,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和导师搞好关系是这个小社会必备技能之一。

  由此不少网友批评这个博士,说他智商高情商低,不懂得变通,还有人分享当年自己是怎么和导师斗智斗勇艰难求生的经验。言下之意,作为一个博士生,理应懂得为人处世的技巧。难道这位博士不明白吗?难道要读到博士了还没适应过来吗?

  从实用角度出发,趁早适应或许是好事,但即使没能适应也不是过错。适应有程度之分,也应考虑到每个人的立场、性格和价值观。有人擅长打通关系,有人就比较内向不善交际。在有些情况下,人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很多同学上大学前就被亲戚朋友叮嘱,大学是个小社会。因为大学里,我们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理解社会,学会独立生活。比如说,如何与性格习惯完全不同的室友相处?如何处理与掌握评优大权的辅导员的关系?如何在平时上课时多引起任课老师注意从而在考试时获得高分?如何在找工作时展现“演技”被面试官青睐?等等。为此,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同学驾轻熟重,有同学无可奈何。

  最近就有认识的研究生朋友向我吐槽,整天要违心地去做些事情太累。导师在微信群里讲话,要第一时间留言表示对导师的关心和赞美,导师讲完课,要最快在朋友圈分享心得并把用心组织的语言发给老师看。做这些事,就是为了博得导师的好感,而且得抢着做,否则被同门占得先机。当我们心里对大学师生关系已有成见时,就不太愿意选择走心,而是走套路,因为谁都不想因此让自己受到伤害和损失。

  大学是向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并没有完全社会化,因此它是“小”社会,是相对于校园外的大社会而言的。如今,不懂得大学是个小社会的同学可能会被看做另类的学生,因此网友对这位博士的抱怨有一定道理。

  大学校园,不再像中学那般单纯。中学时期就凭考试得分,以分论高下。可简单的人际关系,青涩朦脓的感情,终究是回不去了。就像歌手李宗盛唱道,“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当我们逐渐长大,披上坚硬的盔甲,就要学着在真假难辨的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周旋。

  但为什么大学校园就成了小社会呢?大学本是象牙塔,大学不应该有这么多苟且的啊。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化是自然人到社会人必经的过程。人想要扮演好一定的角色,承担好这个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必然需要经过社会化,而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便是教育。通过接受教育,我们形成价值观念,养成个性,熟悉规范,掌握技能,从不谙世事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因此,大学本身就在培养我们的社会化,在大学不仅学知识长见识,也在学社会生存的技能,而不读大学就直接进入社会,可能更难以适应环境。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能脱离整个社会环境而存在吗?当然不能。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学校园有大师指点江山,有同学激扬文字,也就有人蝇营狗苟。

  自古以来,人情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哪儿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老师和学生都概莫能外。对于大学生来说,只不过从前是父母替我们挡着,大学后是我们自己去面对。何况,大学的发展受到经费政策行政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大学是个小社会实属正常,但大学这个小社会不应是去教人学会死皮赖脸、偷奸耍滑,更不应教人去违背规则放弃尊严。大学这个小社会与大社会的不同就在于,大学应该是站在社会知识和道德的高位上。难道博士生就该在大学向人性中的虚伪妥协吗?难道每个人真诚地面对自己有错吗?电影《无问东西》里,青年学生很早就接触社会,他们因时局艰难投身报国,因国家需要远赴他乡。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远离社会的大学里,他们恰恰是密切关注着社会的状态,他们是社会进步的先行者。

  即便大学是个小社会,也该是个激浊扬清的小社会,是个大道直行的小社会,是个洒满光明雨露、驱走黑暗的小社会。

  (作者为南京大学学生)

微信图片_20180115151513.jpg

标签: 大学;导师;同学;人际关系;社会化;大学校园;压榨;学术氛围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1/W0201801187885777660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