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赛】传媒可以依靠流量存活,但不可只为流量存在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杜伦慧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31日 20:22:36
最近自媒体圈内流行两个名词“洗稿”和“消费死者” 。“洗稿”源于六神磊磊怒怼“周冲的影像声色” 。“消费死者”来自于王丽芬在微博上对自己推文10万+表现出的欣喜之情,而这篇推文却是关于创业者茅侃侃之死的。
最近自媒体圈内流行两个名词“洗稿”和“消费死者”。“洗稿”源于六神磊磊怒怼“周冲的影像声色”。“消费死者”来自于王丽芬在微博上对自己推文10万+表现出的欣喜之情,而这篇推文却是关于创业者茅侃侃之死的。“消费死者”就是众多网友对于王丽芬欣喜之情的评价。两件事情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获取流量并且手段拙劣甚至卑劣。
一个是当红自媒体大号,一个主流媒体出来的资深媒体人,两者广义上传媒属性明显,却都在流量前面把持不住,纷纷摧眉折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对大众传播媒介至关重要。实际上,近年来传媒对流量的追逐日渐更显张牙舞爪甚至疯狂。最近这两起事件,足以让我们好好反思下传媒和流量之间的微妙关系了。
传媒可以依靠流量存活,但不可只为流量存在。
大众传媒媒介,从诞生发展到今天,自始至终伴随着对受众注意力的追逐。最本质的盈利模式可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受众商品论,即传媒生产的信息、内容等等都不是真正的商品,真正的商品是受众,受众的注意力被媒介公司打包售卖给广告商。伴随着大数据的产生,受众的行为痕迹和信息资料也一并被卖了出去。另一种是内容付费,就是直接为传媒产生的内容付费,现在很多传统媒介的转型都在走这条路。当然,内容付费的前提还是在于获取足够的受众注意力。
无论是哪种,受众注意力都是关键。而受众注意力在报纸时代叫做发行量,在电视时代叫做收视率,在互联网时代即称为流量。传媒可以依靠流量存活,或许目前为止,赢利模式没有新的突破之前,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得不承认传媒主要依靠流量存活和发展。
但是互联网时代,传媒愈发走偏了。很多媒体不单单是依靠流量存活,甚至只为流量存在。传统的3xing,性、腥(即暴力)、星(明星八卦),现时的标题党、震惊体,以及从未断绝的谣言、假新闻都是传媒只为流量存在的最好明证。
很多传媒从业者对此也做出了深刻的批评,比如其中有个微信公号“传媒志”认为传媒就是戴罪出生。
他的话也对也不对。或许不能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全部归咎于传媒及其从业者。是的,媒介确实千方百计的想要拨弄受众紧绷的神经,毫不犹豫甚至满心期待向着愤怒、灾难和不幸新闻扑去。
“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繁荣,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与灾难上。”美国一位传媒大亨曾这样说。但笔者不认同传媒的戴罪出生源自于传媒对于世界混乱和不安的搜寻。我们都清楚,那些不安和灾难不会因为媒体的搜寻不搜寻、报道不报道而存在不存在。
或许又有人会说,但是媒介建构了不安和焦虑的环境。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是若真的要寻根究底,难道不是受众也就是我们自己想要获取新的变动信息吗?我们自己高举着知情权的旗帜,好奇并且渴望知道那些不幸与痛苦。我们获取这些信息,或为了有所谈资,或为了通过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或为了了解事件的变动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这些可都是大写加粗的利己啊。所以如果真的要怪,只能怪我们自己都是不折不扣的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这并非是为传媒洗白,传媒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两件事情折射出了传媒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对流量的欲望过重和获取流量的不择手段。传媒可以依靠流量存活,但不可只为流量存在。无论内容是硬新闻还是观点和评论,都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传媒存在的最佳理由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
标签: 传媒;受众;存活;死者;付费;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