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赛】无问西东,最浪漫的主流价值观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陈禹潜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6月12日 17:47:57
我不想辩驳所谓的自由选择和奉献自我之间的争论,我只是想为主流价值观正名,希望它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精神的有力的注脚,能真正成为主流。如果说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你热泪盈眶,我希望是主流价值观这样的力量:无问西东,我们在浪漫地奉献,在浪漫地实现理想。
不久前,复旦大学113周年校庆时19位古稀之年的同窗校友的合照引爆了网络,得到网友一片赞扬声,在网络上带来一阵清风。
他们是复旦大学1962级物理二系041班的校友,半个世纪多前的1962年,35位来自各地的学生组成了班级。6年的大学生涯之后,这个班的其中33人分配前往外地,包括西南深山、西北戈壁荒漠、东北小海岛等等地方,从事几十年无人知晓的研发工作。
有人觉得很眼熟,这不就是电影《无问西东》当中的情节吗,电影的主人公正是为了国家的科研,只身一人去了戈壁研究原子弹。许多科学家当初都是为了自己的心中的理想,为了那样青春年少的浪漫,到了祖国的各大地方,潜心几十年。
这些老科学家们代表的就是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以来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奉献。这样的价值观的内核,就是为国,为集体奉献,是一种把自己的利益弃置不顾,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国家建设的浩荡潮流中的澎湃激情。
为什么说这样的价值观浪漫呢?浪漫一词的词源来自于英文的“romantic”一词,也就是富有诗意的,充满幻想的。无论词义怎么样流变,无论是在哪一国语言,这个词当中饱含着的在人类血液中奔腾的激情和感动却是恒久不变的。
浪漫这一词,从诞生伊始,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他们的内心被理想主义澎湃着,被家国情怀满溢着。
在他们开学的第一天,就有采访的记者忍不住对这些学生说:“看到你们,我好像看到了未来的物理学家!”这正是这群勃发着理想主义的少年们,给了记者这样非常直观的印象,
没错的,他们确实证明了记者的预言,他们在祖国的各地实现自己了使命。无问西东,在荒岛、在戈壁、在深山,一群年轻人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现在,他们都成为了老人了。这些老科学家们或许老朽不堪,但在我眼中却有着比西装革履更加令人激动的浪漫。
而这些老人的浪漫还不仅仅停留在理想主义的这一层面,还拥抱着那种“无问西东,为国为民”的知识分子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身居才能却甘于寂寞的品格,是那种重义轻利的抉择。这种抉择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窝在海岛、戈壁这样的地方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研究是多么枯燥的事情,面对着相同的地点,无趣的景物,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得到如山一般的稿纸和研究资料,一直到你老了,却始终默默无闻,有何浪漫可言?
有这样的本事,加入某个科技公司,轻轻松松就能踏入中产阶级的台阶,甚至人生的步伐再往上迈只是时间的积累而已。这样积累资产、旅行、消费,坐在爱琴海边欣赏克里特古风余韵下的音乐诗篇,岂不更加浪漫?
于是类似于咪蒙这样的所谓“励志”写手发声了:“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当你足够优秀,所有你想要的一切都会主动找上你。当你发光发亮,自然万众瞩目。”攫取名利,然后过着花钱享乐的幸福生活,这在当代就是成功的真谛,这样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民间盛行。
苏格拉底曾经说:“一种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不认为这群科学家没有对自己人生进行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在思考过后,决心决意把国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个人的名利之前,隐姓埋名为科研献出终生。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选择了人生最为艰苦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像普希金说的那样“更加的充满荆棘,需要开拓”。正是那种科研人特有的浪漫,让他们选择了以一种最无名、最辛苦的方式实现自己。
无论是年少时充斥着的理想主义还是落到实地的人生抉择,老科学家们代表着的这种所谓主流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奉献。为什么这样的价值观能让你感动?这和你感动于父母的爱,感动于老师的传授,感动于陌生人的帮助的情绪都是一样的。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才能激起你的情绪,才能让你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脊梁究竟在哪里,才能让你透过层层的迷雾,看见扛着这个国家负重前行的人究竟是谁。
当初被分配到辽宁的荒岛上,研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发的张国夫曾经说:“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过是在那个时代去了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四海为家。”张老的话就是对这样的价值观的最好的注解。
我不想辩驳所谓的自由选择和奉献自我之间的争论,我只是想为主流价值观正名,希望它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精神的有力的注脚,能真正成为主流。如果说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你热泪盈眶,我希望是主流价值观这样的力量:无问西东,我们在浪漫地奉献,在浪漫地实现理想。
(作者为复旦大学学生)
标签: 理想主义;主流价值观;科学家;人生;荒岛;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