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纵论丨创造超越,比“保卫”地动仪更重要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戎国强    责任编辑 张萍
2018年10月11日 08:03:36

更多

人们“保卫”教科书中的地动仪,其实是“保卫”历史,是一种历史意识的表现。但是,最好的尊重历史,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创造,超越前人,为历史开辟新的河床。古代的成就,是对更早的古人的质疑和超越,能因古人而自豪当然好,能让古人因今人而自豪则更好。如果我们希望今天的孩子对历史有他们的贡献,给他们尝试、体验的空间吧,包括体验失败,这是比保卫课文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

timg (5).jpg

  近日,有传言说中学历史课本删除了“张衡地动仪”相关内容,立即在网上引起反响。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说,地动仪相关内容确实从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上撤下,移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

  误会消除,传言平息。但是,“地动仪”留在课本中,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众人“保卫”地动仪,又是为了什么?这似乎也不是问题:课本介绍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指出其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后,还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那么好——现在如果有一个孩子,读了这篇课文,来了兴趣,说我要向古代科学家学习,自己动手来造一台地动仪,看能不能超过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和家长劝阻他,还是会鼓励他将想法付诸行动?哪一种可能性更大?

  现在的教育设计,几乎没有给予孩子动手去做一点什么的空间,孩子很难尝试一点什么,体验一点什么。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会说,但是,兴趣这位老师被驱赶得离孩子远远的。兴趣如果不能去尝试,兴趣就不能生长,就好像秧苗得不到浇灌会枯死一样,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会被抑制,他的创造力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了,“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成了一句空话。

  动手做一台地动仪的价值,不在于地动仪最后是否制作成功,而是在制作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包括失败;这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尝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立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确认的过程,这是“立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要对“立人”有帮助,地动仪是否造成功,并不重要。一个“立人”成功者,造地动仪失败了,做别的事情能否成功,是不用别人替他担心的。

  但是,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不要说学生没有动手尝试、体验的空间,即便仅仅是认知层面,也存在明显的束缚。“张衡地动仪”一课的教学设计虽然要求学生“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但是,如果学生要对张衡地动仪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否可能呢?

  有关张衡地动仪的历史记载非常有限,并没有张衡地动仪实物遗存。张衡之后许多人制作的地动仪,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这个探索过程,包括对地动仪的各种争议,能不能成为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仅仅是要学生记住一个现成的、固定的结论,还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必要吗?

  人们“保卫”教科书中的地动仪,其实是“保卫”历史,是一种历史意识的表现。但是,最好的尊重历史,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创造,超越前人,为历史开辟新的河床。古代的成就,是对更早的古人的质疑和超越,能因古人而自豪当然好,能让古人因今人而自豪则更好。如果我们希望今天的孩子对历史有他们的贡献,给他们尝试、体验的空间吧,包括体验失败,这是比保卫课文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

标签: 地动仪;张衡;课本;相关内容;传言;张衡地动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孩子;观察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10/W0201810112692408297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