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时评丨“走陵人”私搬唐代石刻 民间力量怎样参与文保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柯锐    责任编辑 张萍
2018年05月15日 09:20:29

更多

既然这些文物的保护、管理是个难题,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民间历史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或有积极意义。

  原标题:“走陵人”私搬唐代石刻 民间力量怎样参与文保

timg (10).jpg

  近日,一些历史爱好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了多件陵墓石刻残件,并将这些残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他们表示,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唐陵内的文物。

  所谓“走陵”,就是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陵寝进行寻访,考察陵寝的神道、神兽、残存石刻等遗迹。

  与馆藏文物不同,崇陵石刻作为田野文物,总体上,对其应遵循原址保护原则,不可轻易移动,否则就会丢失历史信息,减损历史价值,不利于历史传承。“走陵人”收集石刻,搬动文物,构成对田野文物状态的破坏,涉嫌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不过,民间人士收集文物的行为,也提醒了对这些石刻残件的保护,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提上工作日程。对于某些散落的或保护难度大的重要田野文物,有文保专家认为,可以采取暂时集中保护的措施;等到条件成熟,再将其回归原址。这虽属无奈之举,但可有效地防范偷盗、破坏等违法犯罪活动。也就是说,对于某些面临被盗、被破坏风险的田野文物,与其将其长期置于野外,不如集中保护。当然,这种收集保护文物的行为,必须要以专业、规范的方式,在文物保护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管下,依法依规地进行。如果像此次“走陵人”让非专业的志愿者参与搬动石刻,显然不妥。

  田野文物与馆藏文物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有着难以复制的价值。由于受分布范围广、监管能见度低等多因素制约,田野文物失管、失窃案件频发。既然这些文物的保护、管理是个难题,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民间历史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或有积极意义。

  对于民间历史爱好者,在阻止其不当行为的同时,可以考虑加以规范引导,在文保单位的牵头下,将其纳入文物保护的公益机构,作为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妥善利用。

  崇陵石刻等历史文物,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地方的“文化名片”。相关地方和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物。让这些历经风雨的千年文物,在一代代人的保护下,持续闪耀它独特的魅力;让面临丢失、损坏风险的田野文物,重新回到它应有的历史位置。


标签: 石刻;文物;走陵人;民间力量;历史爱好者;馆藏文物;历史价值;民间历史;社会力量;田野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5/W02018051530872089778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