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理丨吕祖谦《家范》的当代意义
来源: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文学教授
作者:刘秀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26日 07:53:37
吕祖谦不仅重视德治,也不否认法治的作用,认为法与德、刑与仁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乡村法治化进程中所推行的法律、法规只有与乡土社会的内在制度相切合,才能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领域,被人们认同、接受。
在浙江大地,历史上就不断涌现出传家训、重家风的典范,金华学派创始人吕祖谦家族的《家范》就是其一。重温《家范》,仍能从中汲取诸多营养,得到诸多启示。
吕祖谦出身名门望族,祖上八代曾出过17位进士、5位宰相。吕氏先祖既是权倾朝野、清廉自守的大官僚,又多是著述等身、名重一时的宿学大儒。究其原因,正在于深厚的家学传承和家规家训的教化。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的吕氏家风,治学修身、以才报国的吕氏传统,既通过言传身教,也通过家规家范的撰述来实现代际传承。家学、古训、官箴,根植于世代百姓生活,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言行,涵养着人们的操守,构筑起优良传统文化的坚韧基石。
从中国文化的思想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三个维度指向:法治、德治和礼治。在家庭建设方面,更应该强调德治和礼治。“礼”,始于家庭,又不限于家庭。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托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借助包括丧、祭、射等各种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礼仪,使每个社会成员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承担起必要的伦理责任,以保护各层面的伦理性实体稳定、有序地运行。因而,“礼”不仅是国家的自觉行为,更是各种社会自组织的自觉行为,是每个家庭的自觉行为,是伴随着每个人生命成长全过程的自觉行为。
如何做一个好官,吕氏家族用《官箴》给了我们回答。吕祖谦的《官箴》及其伯祖吕本中制定的《舍人官箴》,极力倡导廉正清明的为官之道,记录了整个家族对为官之道的思考与总结。
《舍人官箴》核心在一个“廉”字,26条中的25条都是围绕“廉”来立论的。“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清、慎、勤,这是吕氏家族对每一个出仕为官之人的整体要求和原则。清,就是临财自克,不贪不渎;慎,就是慎独,要有自制力,不受诱惑;勤,就是勤于政事,脚踏实地。同时,《官箴》还反复强调一个“实”字,“当官处事,但务著实”,强调做官要有实干精神,不避困难,不耍滑头,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
敬宗收族,既有对吕氏子弟尊祖敬宗、重社稷爱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有涉及家塾、婚礼、葬仪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吕祖谦对于“敬宗”之道身体力行,先后两次在明招山为其父母守墓,长达六年之久。所谓“收族”,就是要重视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相互扶持。“穷困者,收而养之;不知学者,收而教之”,就是不放弃、不抛弃家族中的每一个穷困者,并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
吕祖谦提倡宗族重建运动,推动各地祭祀祖宗,编修族谱,兴办义学,救济贫穷族众,为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吕祖谦不仅重视德治,也不否认法治的作用,认为法与德、刑与仁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乡村法治化进程中所推行的法律、法规只有与乡土社会的内在制度相切合,才能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领域,被人们认同、接受。
【作者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文学教授 编辑 吴晔】
标签: 家族;德治;家训;家规;家学;礼治